好久不见。
敲击键盘,发现自己有很多想说的却不知如何说得出口,仿佛得了失语症。过去的一年如梦似幻,却总有一种竹篮打水一场空的失落。从不知在忙碌什么的天津回到川北的这个小小城市,我终于静下心来, 回头来看看自己,是否还有着两年前出发时的初心与梦想。
迷茫
迷茫始于从单行道到旷野的转变。“究竟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在高考结束的那一刻起就不时的成为我头顶的“达摩克里斯之剑”,然而最严重的问题在于自己没有持之以恒行动决心,知与行的不合一导致自己常常去面临现实实际情况与理想之间总是出现巨大的落差。作为p人,我常常自嘲“或许如果ai时代没有来临的话,我可能是一个留着胡子随意创作的流浪汉艺术家吧”。这样的性格导致我很多东西学的不是很精,总觉得体系没有建立起来,知识之间的割裂让我总觉得现在入手科研是不是完全没用(事后看来其实都是干中学),犹豫徘徊了许久,在迷茫和社交媒体上同龄人带来的焦虑中不断地虚度光阴。大一整年的绩点不高,让我陷入随大流的处境,导致我总觉得自己的未来基本上将会一事无成,带着无所适从进入了大二。
成长
我鼓起勇气发了邮件给我们学校最好的组之一,但是绩点让我失去了后文。那段时间我充满了斗志,虽然焦虑如影随形,但我渴望和志同道合的人交流,我迫切的希望能为自己找到一条前进的路。于是我联系了很多学姐学长,去听了许华哲老师的一个“讲座”,终于开始慢慢的了解具身智能和现在很多ai相关的进展。再后来,我加入了Kinnari创建的交流分享群(1011394397),发现五湖四海总有渴望一起进步的同频的人, 虽然时常会被大家卷到不是,但我享受这每个人思想的碰撞和对任何知识体系以及技术认真的态度。我很感谢两位高中的老友Kinnari,Tendourisu写的许多文章
。从中我学习到了很多构建自己的学习和工作的方法和知识,当然还有Markson,东川路第一伊蕾娜,以及众多可爱的互联网群友们,每一个富足且向上的精神都在不断的激励着我,不断地进化自己成为更好的人。
在这期间,我尝试慢慢的构建起自己的个人知识体系。慢慢的尝试更多的兴趣,吉他更加熟练了,也学会了更多的球类,了解到了很多的计算机,自动化相关的知识,对一些事物也有了自己更加成熟的处理方式和评判体系。虽然之前博客没有好好的更新,中间也有不少的时间摆烂(指只去做对绩点提升有作用的事),但是总归来说还是领悟了不少,一步一步明确了自己想要做什么事情。四月份五月份把自己投进robocup的比赛准备中,那段时间学了很多ros和传统控制相关,一周熬了好几个大夜,对硬件调试和算法之间的配合有了更加切实的理解,当我们扛着廉价的机器人进入会场,结果发现其他学校再好的硬件在传统控制算法下难以克服的巨大缺陷,对环境的适应和交互能力弱,这时我才发现,可能vla或者以后涌现的其他模型,learning based的机器人才可能是最终的方向,neal(机器人博士前两年总结——任尔东西南北风)的一句话让我深受感动,也让我坚定了自己的想法。
“这是一个重塑的时代,一个技术梦想与耐心交汇的时代,无论潮起还是潮落,真正推动时代前行的,是那些深夜还在调bug的人,是那些无论失败多少次,仍然相信机器人应该work,应该解锁更多可能性的人,我愿意成为这样的人”
关于绩点,当这学期结束之后彻底看清真面目之后我才真的啼笑皆非。对于我们这种工科弱校(但可能是全国大部分高校)来说,成绩只会和最后做过的往年试卷强相关,所以只需要在考前过拟合一下试卷,基本上满绩是没有什么问题的。所以根本没有必要花太多时间在这些根本不能提升自己真正能力的学校的培养计划上,当我听过了cs61a,cs61b,吴恩达的机器学习,李宏毅的机器学习,cs285等等精心制作的课程之后,我才明白学究竟该学什么(其实我心里有一个想法,那就是工科的课程可以以项目为导向去设计,否则很容易陷入电子“思政”的结局————背ppt来考试)。跳不脱这样的评价体系的话就去找能解决这种问题的最佳方法,现在也能放心自己的重心偏向科研和实习,不至于两边担惊受怕。
拓荒
人生与其说是旷野,倒不如说是一片辽阔无际的“荒野”。无疑,每个人以不同形式不断学习的过程就是在自己开拓自己的荒原。努力和汗水的浇灌加上时间的变迁,开垦过的荒原成为自己想要的富足的旷野。转眼廿载光阴已逝,人生还有多少岁月?我时常问自己。
没有答案。
只有去做,进一步就有一步的欢喜,无问西东,知行合一。
我在路上。